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诚挚地邀请您点击下方的“关注”按钮股票的配债,这样您就可以方便地获取类似文章的推送,随时与我们互动讨论。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!
——文 | 崔心航
——编辑 | T
魏国,毫无疑问是战国时期的霸主之一。
展开剩余83%在魏文侯的领导下,魏国逐步实施变法,任用李悝、吴起等杰出人物,通过改革富国强兵。魏国不仅与赵国的北方抗衡,还在一系列战争中消灭了中山国,连胜秦、齐、楚等强国,疆域不断扩展。在与齐国达成盟约后,魏国迅速崛起,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。
然而,尽管魏国如此强盛,最终却未能一统天下,未能建立持久的帝国。那么,魏国为何最终未能持续其强盛局面呢?
今天,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,战国时期“第一人才库”的魏国,是如何在拥有众多英才的情况下,最终走向衰败的。
魏国的疆域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地区,北边接壤赵国,南面是楚国与韩国,西边则是强大的秦国,东面则是齐国。换句话说,魏国与战国七雄中五国的领土直接相邻,只有燕国与魏国没有交界。因此,魏国常常面临五国的威胁和冲突,在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下,魏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度的警觉性和远见,时刻保持进取的心态。
然而,魏国的国君们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,他们不但没有增强防范意识,反而因为战国局势的复杂,逐渐安于现状。随着魏国的领土扩展,国家的安全形势愈发复杂,若国君不能及时解决国内外问题,才智出众的臣子们便会寻求其他国家的庇护,正如二战时期很多著名科学家纷纷流亡到美国一样。
魏文侯在世时,通过变法加强了魏国的国力,他能够识才并进行变革,以实现国家强盛。然而,魏文侯去世后,魏国的后继者却缺乏同样的雄图大志。例如魏武侯,他在巡视边疆时,曾一度自满地感叹:“魏国山川天险,外敌无法侵入。”即便周围的谋士和大臣劝他未雨绸缪、提防潜在威胁,他依然没有觉醒,沉浸于一片安逸的幻想中。
与此同时,秦国却在逐渐崛起。秦国为了强国富民,颁布了“求贤令”,招揽了大量的贤才,包括来自魏国的公孙鞅(商鞅)和范雎等人。
商鞅的背叛并非早有预谋。最初,他在魏国的大臣公叔痤手下工作,得到了赏识,公叔痤甚至曾向魏王推荐商鞅,说:“若大王不重用他,不如将其斩杀。”可惜,魏王根本没有听取公叔痤的建议,反而认为他是“老糊涂了”。如此种种,导致商鞅最终选择投奔秦国。
在一次与齐威王的会谈中,魏惠王与齐威王讨论“宝物”之事,魏惠王谈及“珠玉为宝”的论断,而齐威王却提出:“檀子、盼子、黔夫、种首等四位大臣,才是我最为珍视的宝物。”可见,有了贤臣能辅佐治国安邦,比珍贵珠宝更为重要。魏惠王过于保守的思想,虽然在和平时期或许是可行的,但在战国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,这种短视的态度,注定会导致国家的衰败。
在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时势造英雄,人才涌现。魏国虽然也任用了许多能人,但却无法凝聚所有的优秀人才。魏国的将领庞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庞涓虽在魏国任职,却无法容忍自己的师弟孙膑,这种嫉妒心理最终导致孙膑不得不逃亡至齐国。在孙膑的带领下,齐国通过围魏救赵和减灶计,取得了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的胜利,直接打击了魏国的力量。
另外,范雎的遭遇也揭示了魏国无法留住贤才的问题。范雎原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下客,但因被魏国相国魏齐误解为通敌齐国,遭到重罚,差点丧命。范雎经过一番波折后,最终随秦国使者入秦,获得了秦昭王的重用,并提出了“远交近攻”的战略,帮助秦国赢得了长平之战,奠定了秦国日后的霸业。
如果魏国能像赵国一样,善于运用诸如廉颇与蔺相如那样的知人善任,避免过度排斥有识之士,或许魏国能够走上另一条成功的道路。魏国的衰败,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缺乏战略眼光,未能发挥国家人才的最大效能。
魏国在战国后期的战败,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缺乏能顶住外敌压力的名将。魏国虽有杰出的将领,如信陵君魏无忌,但国君对其的猜忌最终导致信陵君失去兵权。魏无忌被剥夺兵权后,郁郁而终,而魏国最终在十八年后被秦国吞并。
魏国的历史,实际上是一部人才得失的历史。从魏国的兴盛到最终灭亡,其中的重要因素便是魏国对人才的忽视与错失。在短短的几代君主之间,魏国逐步失去了那些本可以帮助国家强盛的优秀人物,而秦国则因成功地识才与用才,最终成为了战国的霸主。这不仅是魏国的悲剧,也值得我们深思,如何正确识人用人,避免人才的流失,避免重蹈魏国覆辙,岂是易事。
——陈忠海股票的配债,《魏国的人才之失》,《中国发展观察》2021年第22期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专业配资门户_股票配资专业网站_线上配资专业炒股观点